法律快车

当前P2P行业的困境与难题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19/6/28     浏览次数:    

伴随国家金融监管的加强及资管新规的进一步落实,近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走在求生存能过冬的坎坷路上,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网贷公司高管开始游走于各大律所,寻求如何能够避免让自己惹上刑事法律风险?

与一位正在接触P2P雷爆案件的律所同学交谈中,方知当前网贷不仅是简单的难以过冬,甚至完全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根据网贷天眼和网贷之家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累计共有6588家网贷平台,其中出现问题的有2768家停业或转业的有2963家,当前依然正常运行的平台数已不超过1000家。



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没有一家新增平台,而每月出现问题的平台都在50-100家左右,受平台清退及团贷雷爆以及红岭创投清盘影响,网贷平台成交额环比下降幅度超过20%。

从2016年开始管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到2017年网贷行业的自我指引,再到2018年对网贷风险进行整治,步调基本符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脉络,即:

监管宽松→迅猛发展创新过度行业危机严格监管,当前正处于严格监管的阶段,接下来可能是金融科技创新受到一定限制和影响,而后是一定程度放松监管,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P2P平台的本质是搭建了一个可以进行信息交互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借贷平台,它以资金便利融通来换取资源的高效配置。

不同于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P2P具有更高的小额资金流动便捷性以及对于信用关系的重新配置,从而更加方便借贷方与投资方的直接透明线上交易。但网络平台的表面“透明”之下,是平台本身及借贷项目的信用评级无法简单单向增信,进而在信息交互过程中使得投资者处于“被透明”的地位。

一旦出现信用风险,会极大地折损投资者、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近两年出现资金断裂的平台屡屡遭到大量投资者的群体围追堵截,损害了金融系统的正常秩序,进一步,当平台操控者失去对于借贷项目的风险控制时,极有可能演化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乃至集资诈骗罪。



这使得P2P的管理层对于“非吸”“集诈”闻之色变,而实践中又难以仅仅通过平台表面得出实际操控者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结论,证明非法占有目的这一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要素难度很大,而仅仅通过司法推定判定,又难以准确把握到底是打击了犯罪,还是限制了金融创新积极性。

而平衡金融创新发展和金融安全可控的关键依然还在于在金融法律体系框架内大力发展金融科技,让金融系统更加体系化、技术化,让信用可知、风险可控。其中网络技术安全又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底层性要素,而数据与信息将是未来金融监管的核心,其对于数据粒度的要求更大、反馈频率更高。

通过数据驱动金融监管有利于控制外源性因素的风险,及时打通中央和地方、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让信用数据更加准确、完整,通过数据驱动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征信系统成为衡量每个个体信用的可参照量化指标。

当然,这一切数据驱动监管的前提必须是:

法律明确规定的授权主体以合法有效的方式,实现金融及信用数据的收集、贯通和深度挖掘。

这其中,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作为金融监管依据的法律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

正如人大法学院杨东老师指出的:“金融创新肯定会超前于现行法规,否则可能就不会被视为金融创新。法律滞后性与确定性是一体两面,为破除不确定性给民众带来的恐惧,法律应保持确定性;与此同时,安定的法规又不可避免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监管通常被视为可预测性的来源,且注定应当持续进行,伴随创新速度的加快,制定法律注定亦无法跟上时代步伐”。

尽管法律滞后于科技发展,我们依然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当前对P2P行业进行整顿并非国家压制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而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野蛮式生长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普通中产投资者、金融消费者的大量资金被套牢,因而面临的核心难题是:

  • 到底是谁才具有自由支配网贷资金的权利?

  • 当平台的资金流动性风险陡增,而投资人、金融消费者提现受阻,资金安全与由金融科技所带来的资源高效配置之间的矛盾究竟该如何调和?

传统的银行系统金融监管具有较高的投资准入门槛,一般中小投资者难以进入,而融资需求方更难以通过银行严格的信用及担保审核,由此民间网络借贷有了其产生的丰厚土壤,投资者想挣快钱,小微企业想快融资,平台介于中间是否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将资金导向实体制造行业,还是平台也赶急要挣快钱,心急乱投标、宽审核、快放资,那么即便顶着国资风投的背景,时间到了也必然会触发系统性风险,而这才是需要对其进行监管的本质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网贷行业的涉众风险,网贷机构必须接入百行征信,同时加强逃废债管理及备案,由此在经历一段阵痛后,网贷行业才能天朗气清,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021-6277-7730 / 131-2094-8999
浏览手机站